建国前,往来乌龙集的船排,最多时可达到三千多只,营运规模已经不小。船民中有很多“船帮”,如“江帮”、“枪帮”等。“船帮”与帮会并非一回事。帮会的起源多是明末遗老们为反清复明而创建的秘密结社,如淮河上的“红帮”、“青帮”等。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些帮会多数已失去反抗统治阶级、争取民族解放的进步因素,蜕变为勾结官府、鱼肉人们的反动组织。但是,作为淮河船民中便利劳动互助而形成的船帮却是另一码事。
首先,“帮”这个字在“船帮”一词中的含义是“连接成队”的意思。“一船帮”即船民所指的一队船。在旧中国,船民们之所以要结帮行船,其原因有亮点:一是便于共同抵抗风暴的侵袭和克服航行中的困难;二是便于抵御小股匪盗的骚扰,不受或少受侵害。因此,船帮的性质是生产斗争中互动互利的性质,它与反动帮会有着质的区别。
在组织形式上,船帮多以地域同乡观念为基础。其名称来历一是按地域,二是按船形或从业性质来称谓。如来自湖北省籍的黄陂、孝感、黄安、麻城等地的长江船只进入淮河营运后,被称之为“江帮”,又因其船头呈尖窄型,别称为“尖头帮”。在江苏高邮、邵伯湖一带从事打雁狩猎的小船进入淮河营运后,被称为“枪帮”或“猫子帮”。专门从事运盐的小型船队叫“号盐帮”。安徽省境内原以打渔为生的船只参加营运后,称之为“网帮”。原在山东运河一带,从事运粮的船只进入淮河营运后,因船跨两河而自号为“两河帮”。乌龙集一带的船只,则单称为“南河帮”。洪、汝河船只单称为“洪河帮”。又因乌龙集一带地处淮河上游,这一带无论干流、支流的船只,又被总称为“上河帮”。
在组织结构上,船帮较为松散,没有其它帮会那种严密的纪律和严格的成员等级。船帮队伍的大小,视其营运货物多少而定。无论任何一帮船,均是临时把德高望重、社会阅历广、生产经验丰富的人推为帮首。短时期内帮首在航运中起领航、指挥作用,在社交中出面与货主、地方官员及匪首、地霸们周旋、接洽、谈判。每个帮的船民并不是经常都在一块行船,队伍常有更动,人员聚散自由,对本帮没有特定的具体义务。如需捐献,视事随时而定。
在社会活动中,尤其是政治性活动中,一般不以本帮名义出现。但业务接洽、庙会活动中例外。在业务方面,多以本帮名义参与各地“同乡会”活动,求其为本帮招揽生意。在庙会活动中以本帮 名义向寺庙集体捐献香火钱。以本帮名义组成文员队伍,以示本帮的技巧和文明,维护本帮和家乡的声誉。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航运事业的日益发展和国营、集体航运企业的产生,船帮的组织形式和存在,船帮的组织形式和存在意义已经自行消亡,船民中旧有的生产形式和生产关系已被全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形式和生产关系所取代。传统的船帮名号虽然在部分船民中仍有流传或使用,但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变成了船民祖籍的代称。如果有船民说自己是“江帮”人,而实际上他是在告诉你他的祖籍是湖北。